横舟长篇历史小说《唐招提寺》(二)
2024-03-16 00:27:35
  • 0
  • 0
  • 0

长篇历史小说《唐招提寺》

凡大唐后世子孙

有毁坏诗文,糟蹋书生者

抑或横祸加身,抑或断子绝孙

-----洛阳碑文

引子

1

大唐天宝十一年秋(公元752年),大唐天子升朝,唐明皇扶着高力士的胳膊从后堂走出来,在一片万岁的山呼声中登上宝座。杨国忠带着文武百官上朝,拜见完皇上后,分文东武西,两边而立。杨国忠之子卢鸿卿杨暄出班,启奏皇上。大唐天子唐玄宗宣杨暄觐见。杨暄禀明皇上,说东瀛特使藤原清河和副使宿弥胡磨前来出使大唐,准备接大唐高僧鉴真赴东瀛传播佛教,已经上路。唐明皇下旨,注意礼节,准备迎接。一时间,满朝文武对鉴真东渡之事议论纷纷,大家有褒有贬,看法不一。唐明皇见大家意见不统一,再争议也没有意义,就起身散朝了。回到后宫后,唐明皇向杨贵妃谈及东瀛使臣又要迎接鉴真东渡之事,杨贵妃不置可否,只是隐隐担心鉴真大师的身体是否吃得消。杨贵妃说,鉴真大师如今已经双目失明,而且身体状况也不如以前了。远去东瀛要几经风浪颠簸,老人家怎么受得了?唐明皇不置可否。

散朝以后,韦应物疾步往外走,在一个路口,被阿倍仲麻吕拦住,二人携手来到街上,走进了酒馆。二人谈起了鉴真又要东渡之事,阿倍感慨万千,韦大人感念与鉴真的友情,嘘嘘难言。这时,李白、王维等人也进来,与韦应物打招呼,阿倍赶紧起身与大家见礼。所谈不禁触及鉴真又要东渡之事,大家又是意见纷纷不一致,说什么的都有。韦应物见人多烦乱,自己又不是讲话随便的人,就起身告辞了。

在中华民族和大和民族交往的历史上,大和民族向大唐王朝派遣遣唐使,与大唐王朝接纳大和民族的遣唐使,是两国交往史上的一个壮举,也是人类社会历史上的一个壮举。这一举动,即显示了大和民族政治家的胸怀高深智远,又显示出大中华民族胸怀的博大宽广和历史文明的渊源深厚。这一时期,是两个民族精神发展的最为精华时期,也是两个民族精髓所在时期。人类社会的伟大和智慧,被这个时期的两个民族的政治家们展现的淋漓尽致,一览无余,从而,使他们因此而标榜史册。

日本天平胜宝5年(公元753年)日本天皇第十次派出迎接鉴真东渡的谴唐使,历经惊涛骇浪之后,又一次出使大唐。以藤原清河为正使,宿弥胡磨为副使的代表团就要到达长安,请求大唐皇帝允许大唐的佛教律宗大师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律法。

为此,身置66岁高龄,眼睛已经基本失明的鉴真大师,闻讯后也赶赴长安,一是与日本使者见面,再有就是请求皇帝恩准他东渡日本传播佛教律法。他带着弟子法进、思拖、法静等人,一路风尘仆仆的从扬州的大明寺朝长安城赶来。鉴真是南山派得道高僧,是律宗创始人道宣法师的二传弟子,而且在佛教领域很有建树。是大唐佛教,南方派的领袖人物。车在道上疾驰,虽然他的眼睛已经看不清楚外面的事物,但他的耳朵一直听着外面的喧嚣声,心里想着的普度众生之事。这迢迢尘世,穷奢极欲,不用佛法超度,怎么了得。而当今的朝廷又在国内限制佛法传播,这使鉴真心里对佛教的前景充满了忧虑和不安。也是因此,他想借去东赢传播佛法,给大唐朝廷一个警示,以示对朝廷近一个时期以来,对佛教的压制的不满。他们一行此次去长安城,名义上是去给大唐皇帝的贵妃杨玉环贺寿。同时,也就此机会再一次向皇上请求东渡。东赢专门来接他的特使已经到长安了,可是听说皇上一直没有接见他们,不知道朝廷是怎么想的。虽然宫里宫外一大批反对他东渡的人,可是鉴真急于想知道,对于他东渡之事,皇上心里到底是什么意思,皇上至今也没有明确的表示。感觉皇上似乎是不太同意,这使鉴真在这一路上心里都显现着不安。

十一月份的北方,天气已经有了寒意,风雨交加,还是很冷的。鉴真大师眼睛又不方便,看到外面哪都是灰茫茫一片。实际上这时候的鉴真,已经是基本看不清人了,只能看到一些影像。只是当时没有眼镜,如果有的话,就得是几百度的老花眼。可在这个年代,就只有以双目失明而论了。经过二十几天的行程,很快就来到距离长安城二十几里的郊外。突然,前面传来一阵喧闹声,叫骂声此起彼伏,隐约加杂着哭声。什么生前不干好事,死后也不得安宁……什么官当的那么大,臭名也千古流传……还有更难听的。隐隐的哭声传来使鉴真心动,这声势远处看起来,好像是在看杂耍。听见很多人聚集在一起叫喊,鉴真觉得奇怪,就让法进去看看是怎么回事。

法进下车过去询问,一会儿,回来说: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告已故宰相李林甫谋反罪,皇上的钦差带着人在给前宰相李林甫掘坟鞭尸。围观的都是老百姓,在起哄叫好,还有几个李大人的后人在哭祭先人。鉴真问,李大人的尸骨可安葬了?法进说:按照圣旨的要求,以庶民的规格安葬。鉴真低头沉思,而后口中念念有词起来。

大唐王朝的开元盛世,唐玄宗居功至伟。她的呈现,消除了国家的内忧外患,军力国势明显强盛,国家得到统一,疆域扩展辽阔,周边番邦已经没有可抗衡的力量。 社会环境和谐稳定,经济得到了驻足发展,国家已经达到了富足状态,国力超强于诸国之上。文化艺术繁荣昌盛,产生了多位大文豪,标榜史册。对国际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但是,面对至高无上的荣誉,唐玄宗掉以轻心,居安没有思危。错误的听信小人之言,接连罢免了几位贤相。任用宵小之辈像李林甫、安禄山等人,给国家带来了隐患。

李林甫是唐玄宗的前任宰相,在位期间,干了不少坏事。他为人狡诈阴险,对于才华出类拔萃,德高望众之士和受到皇帝重视的官员,设法打击排斥。表面上甜言蜜语,背后搞阴谋诡计,正所谓是口蜜腹剑。与他同朝为相的张九龄、裴耀卿、李适之等人都被他设计罢相。为了专权邀宠,他阻塞言路,封闭上听,干了不少不该干的事情。他曾对大臣们说:君等独不见立仗马乎,终日无声而饫三品刍豆,一鸣则黜之矣。

大臣们感觉受到其威胁,就不再直言不讳的陈述朝事,谏路自此断绝。他怂恿皇上废太子瑛,立惠妃之子寿王李瑁,皇上没有上其当,立了忠王李亨为太子。他怕太子即位后和他算账,故屡兴大狱,想以此动摇太子根基。他设计使杨国忠诛杀太子党羽和不服从自己的大臣,累及数百家。天宝八年,咸宁太守赵奉璋怒其罪行,揭发他祸国大罪二十多条,被他知道后,指使御史台将赵逮捕杖毙。天宝十一年,李林甫去世。生前与其有隔阂的杨国忠,唆使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诬告李林甫生前曾与蕃将阿布思欲图谋反,皇上闻之大怒,下旨剥李林甫生前死后的爵位,籍没家产,后人流放发配。其本人掘坟鞭尸,以庶民规格埋葬。此后,留下一代奸相骂名。鉴真一行路上所看到的,就是李林甫死后受辱之事。鉴真是佛教大师,慈悲为怀,当然是不忍多看。

四月份的长安城,春风昂然,有些地方已经见绿色,街面上繁华似锦,人山人海,欢声雷动,锣鼓喧天,一些民间艺术展示着它们的美丽色彩。踩高翘的,小车会,耍腰鼓的……一队耍狮子舞的杂技队伍临街而过,紧跟而来的是一支日本武士的表演……耍猴的……灯红酒绿,人声糟杂,男女相拥,酒色财气,浪声淫调,一派繁华景象。空中拥挤的糟杂的喧闹声的海洋里,沉浑的寺院里的钟声响起,仿佛在给人们一些警示。长安城里的人们追求奢靡,道德沦丧,生活腐化,金玉其外,油头粉面,大腹便便,尽管庸风附雅,也难掩一肚子康草。使得明眼人就能看出繁华盛世的背后,绽露出大唐帝国已经颓败的隐忧。鉴真身为高僧,虽然眼睛看不清楚,心里早就看破其中玄机,又怎能不明白这其中道理。在鉴真看来,由于大唐皇室的抑制佛教,才使国民意志沉沦,道德败坏,人们恐怕又要受苦受难了。

鉴真到长安后,住进了法门寺。才住下没几天,门口就聚集了一群静坐抗议的和尚。跟着一些市民也加入进来,他们在门口呼口号,强烈要求鉴真大师打消东渡之念,维护大唐利益,不做出卖祖宗之事,速回大明寺去安心理佛。鉴真乃得道高僧,怎能为之所动,不予理睬。但他的生活已经失去了安静,居室内是人来人往的,来看望他的客人不断。上午,他与宫里的三卫郎韦应物正在和日本留唐学者阿倍仲麻侣交谈。韦应物是反对鉴真东渡的,尽管他与鉴真是老朋友。谈话仍然有些激烈,韦应物的锋芒是针对鉴真和阿倍仲麻侣去的。他问:具我所知,你们日本寺院不比我们的少,也不比我们的差,高僧也不比我们的资历低,为什么非要把我们的高僧请到贵国去呢?阿倍看着韦大人,嘿嘿一笑的说:是的,韦大人是明眼人,可是您要知道,大唐帝国如今已经是世界强国,日本使节到贵国来,称贵国为上国。这是什么意思?如今我们国家不如贵国发展的强大,我们就要学习,就要全方面的学习。韦应物还是非常不客气的问:邀请我们律宗大师去贵国,是不是与贵国的佛教干政有关呢?难道是想让我们的鉴真大师去给你们管理寺院里的和尚去?阿倍有些难为情的看了鉴真一眼:是的,我们的寺院是有些乱,不象大唐帝国的寺院那么规矩完整。而且与政府的关系也不是那么的恰到好处,需要向上国学习。韦应物仍旧不依不饶的:可是,一个和尚就算他是有道高僧,怎能扭转国家的政治局面呢?阿倍又微笑着说:国家的大政安排不是我们能知道的,可是我总觉得两国的友好往来,不会是坏事吧?韦应物又尖刻的说:就算是你友好往来,也应该请我们的道教人士去呀?为什么非要请大唐的外来教,佛教高僧呢?鉴真听到这里,耳朵一动,这话是韦大人说给他听的,无疑,这也是朝廷的意思。他最近的心里其实也一直在想这个问题。他还再想当初决定东渡传教的动机是否正确,自己是否在这事情上有私心。但是,经过思考后,他觉得自己没有私心,一心弘扬佛法,何私之有?阿倍还要说什么,这时候,外面传来法进的声音:师父,宫里来人了。鉴真赶快起身送客。阿倍邀请韦大人一起去聚会,并说李白、王维他们都在。但韦大人谢绝了。

鉴真来长安一个多月后,皇上才宣他进宫。主要是问他寺院的一些事情,和律宗在大唐的发展,鉴真都一一做了介绍。皇上根本不和他提东渡的事情,只是谈佛事。鉴真几次要提起,都被皇上拦了。就这样,直到皇上起身送客,鉴真也没有机会提东渡之事。临走的时候,皇上说下月是贵妃的生日,请大师到时候再来宫里见面。鉴真谢恩出去。

回到法门寺后,日本特使藤原清河来拜访,被鉴真推辞了。因为他来京城在没有得到皇上的准信之前,怎么敢独自接见日本特使呢?他只是去几个寺院走了走,因为他是律宗大师,佛教的律法执行情况他是要检查的。

原来日本特使藤原清河一行很快就到了长安,他们在驿馆住下后,就赶紧来拜访鉴真,没想到鉴真不敢见他们。晚上,鸿胪卿杨暄给他们洗尘,吃的是生肉,还算可口。第二天,皇帝就接见了他们,并以歌舞会招待他们,还设宴款待。可是,皇帝始终没有给他们提出请鉴真东渡机会。晚上,他们醉醺醺的回到驿馆的时候,门口已经聚集了一大群人,在抗议示威了。藤原清河一行闲着没事干,现在阿倍家吃了晚宴,第二天开始,用一个来月时间,把长安城附近的景区游览一个遍,直到杨暄通知宫里的有事安排,才歇息下来。通过这一个月的浏览,一行人对大唐又有了新的认识。大唐的根基之深,直让宿弥胡磨和两个女孩儿一惊一咋的。

这天,是杨贵妃的生日。大明宫里布置得张灯结彩,莺歌燕舞,充满了喜庆之气。举国上下都在为杨贵妃过生日,所以,宫里宫外都染上一股节日的色彩。后宫里,皇上正在听杨国忠的上奏,杨国忠说日本国接鉴真的第十次谴唐使这次到长安,主要目的还是要接鉴真去日本。皇上眉头一皱,心里有些烦:杨爱卿,你给我说说,这东赢人到底想干什么?为什么他们非要把我大唐的一个和尚弄到他们国家去?杨国忠说:是呀,臣最近也一直在思考这事,就算是为了两国交好吧,也应该是请我们的国教大师去呀?为什么非要弄个和尚过去呢?皇上说:那你说怎么办?杨国忠:依臣之见,皇上不准他带和尚走,又有些说不过去,能不能让他把道教大师也一并带过去,一并传播,这才是传播大唐风貌吗。皇上若有所思:嗯……

是呀,自从皇上登基以来,立志做圣主明君。国家进入正轨后,皇上依法治国,惩治贪官污吏。而后又促发新政,改革吏治。给大唐王朝带来了生机,致使国家朝着强有力的方向迈进。皇上整顿吏治,吐故纳新,不拘一格用人才。从而提高了官僚机构的办事效率,采取了很多有效措施。如:精简机构,确立严格的考核制度,恢复唐太宗时期的谏官和史官参加宰相会议,以及直接干预县官的任职,兵制改革,开拓疆土,设立十大节度使等……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很快就使得大唐王朝进入了开元盛世,达到大唐王朝的鼎盛时期。

可是,聪明的大唐皇帝,没有把住奢靡之风,一时间犯了糊涂。面对盛世君王的业绩,被荣誉的光环套住,逐渐的开始满足,沉溺于享乐之中。没有了先前的励精图治精神,也没有变革时的节俭和朴素了。正直的宰相张九龄等人先后被罢官,奸佞之徒李林浦爬上了相位。开始了大唐王朝的没落之始……

这时候杨贵妃进来:皇上,大臣和各国公使们都到齐了,就等皇上了呢?哥哥,我说你也是的,有什么事明天再说吧?皇上从沉思中转过神来,赶紧朝杨国忠说:那好,杨爱卿我们先去热闹热闹。

大明宫殿里,已经来了很多人。在座的宾客有满朝的文武大臣,有道教的大师太乙真人和他的弟子,还有佛界的高僧鉴真大师及其弟子法进、思拖、法静等。身边还坐着东赢来唐留学高僧普照、普聪及一些来唐的日本留学宾客等。另外还有各国的使节,和其他外宾,东赢的谴唐使藤原清河和副使宿弥胡磨也在座,由鸿胪卿杨暄一直陪同着。这杨暄是当朝万春公主的附马,杨贵妃的侄子,负责对外事务。皇上今天也是格外的高兴,喝了很多酒。寿星本人杨玉环,和皇上李隆基在观看几个东赢留学生的舞蹈.,杨贵妃都看走了神,尤其是一个浓眉大眼,英俊的的小伙子,引起了她的关注。

舞确实跳得非常好,杨贵妃和皇上心花怒放,大臣们和各国使节的一阵阵喝彩声。在一旁的东赢谴唐使滕原清河和副谴唐使宿弥胡磨,还有滕原清河的女儿滕原金子和宿弥胡磨的女儿花溪小筑。滕原金子明显的一脸不高兴,她的眼神总是在杨贵妃与山口一郎之间游动着。宿弥观察到了贵妃的眼神,他的心里暗暗高兴,脑子里在转动着主意。几个小伙子一曲跳下来,皇上和贵妃重赏了他们,几个小伙子连连谢恩,滕原大使一挥手,让他们退下去。杨贵妃的眼神还在那个浓眉的小伙子身上瞟,宿弥胡磨看着杨贵妃,又把眼神移到了皇上的脸上。侍从吴女看出了杨贵妃的失态,给杨贵妃端来一杯香茶,杨贵妃这才回过神来,接过茶杯喝了一口,借以掩饰自己的失态。大臣们和各国使节赶紧上前向贵妃祝贺,接着就是一片祝酒之声。在和杨贵妃碰杯的时候,宿弥胡磨问女儿,那个留学生的叫什么名字?花溪说叫山口一郎。于是宿弥副大使就来到贵妃身边说:贵妃青睐的那个小伙子叫山口一郎,是我们山口部族头领的公子,随时听候贵妃的调遣。杨贵妃什么都没说,只是微微的朝他笑了笑,然后举起了酒杯。高兴之余,杨玉环总是感觉气氛不够,情绪一时的稳定不下来,不寄情抒怀的发泄一下,感觉还缺点儿什么。她的眼睛在群臣当中扫了一下,突然想起了李白,要是有李白此时诵诗多好呀?可是,她发现,唯独今天李白没有来,她回过身,建议皇上宣李白进宫诵诗助兴。李隆基本来就是附庸风雅之人,正在兴头儿上,就叫高力士亲自前去宣李白,叫他马上进宫。于是,高力士带着几个手下人,拿着圣旨,出宫上车,朝李白的家飞奔而去。

阿倍仲麻侣在长安接到藤原清河给他带来的藤原仲麻侣的信,要他见信后即刻和藤原清河一起回来。阿倍预感到国内的政治局势已经风云莫测了,他从藤原清河的沉重脸色中也看出了几分。于是,他在长安城外的一条河边,租了一条船,在那条船上举行告别酒会,特邀请李白等好友今天聚会。听说东赢诗人阿倍仲麻侣(晁衡)和他的助手青木等人要回国了,李白、王维、储光羲、赵弊等人都来送行。大家尽兴的喝酒,尽兴的读诗。青木虽然最年轻,可看得出来,和其他人已经很熟悉了。他在和赵弊一边喝酒一边下围棋,他们拿棋子的手都多多少少的已经有些颤抖,显然都已经过量。王维也喝了不少酒,他举起酒杯,手有些晃,和大家干了后,就起身吟诵一段诗,给阿倍仲麻侣送别:

送秘书晁衡还日本国

积水不可及,安知沧海东。

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

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

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吟罢,大家一片叫好声,然后喝酒。

几杯酒过后,阿倍起身回赠一首:

衔命将还国作

衔命将辞国,非才忝侍臣。

天中恋明主,海外忆慈亲。

伏奏违金阙,绯骖去玉津。

蓬莱乡路远,若木故园林。

百望怀恩日,东归感义辰。

平生一宝剑,留赠结交人。

吟罢,阿倍仲麻侣解下身上的宝剑,回身赠与李白。李白接剑在手,又和阿倍举杯相碰,接着,众人又是一阵干杯声。阿倍和储光羲是亲戚,阿倍是储光羲的妹夫。两人感情处的很好,关系相当不错,很说得来。平时没事就在一起饮酒吟诗,阿倍和储光羲的妹妹西儿感情也很深厚。在加上阿倍在朝里为官,大家简直就没有把阿倍当成外国人。阿倍本人品德高尚,忠于职守,也就把大唐当成自己的祖国一样的效忠。这次藤原仲麻侣要他回国,他感觉是自己的祖国需要他了,他应该回去。西儿也支持他,答应跟他一起回去。

对于鉴真的东渡,王维是有看法的,他借着酒劲问阿倍仲麻侣:鸿胪卿杨暄是卖国贼,你们也不厚道,要把一个六十多岁的瞎眼睛老头,风雨颠簸的弄到你们日本去,是和居心?究竟有什么目的?这话让阿倍很尴尬,他吱呜着说:这,这也是鉴真大师一惯的心愿吗……赵弊接过话来:胡说,大师是执着,可要不是你们那个藤原大人屡次来邀请,也不至于吧?是不是想窃我大唐文化呀?阿倍红着脸反驳说:我们当然希望大师去我国传授佛法了。赵弊又说:你们国家那么多寺院,养了那么多的高僧,干什么非我们一个瞎老头千里迢迢的跑过去呀?阿倍其实对于鉴真的东渡,也是大为不解。看着几位执着的朋友无以为答,思考了一阵后说:也许我们国内的政治情况有些复杂。李白已经有了几分醉意,见大家谈起了不愉快的话题,心里烦闷,就举着酒杯说:不要把事情想得太复杂,各国的皇帝都一样,我们何苦自寻烦恼呢?来干!说罢,举杯一饮而尽。大家又是一痛豪饮。几杯酒后,李白已经有些身体发晃了,大家要他吟诗。李白此时酒劲上涌,诗性大发,放下酒杯,刚想诵诗,突然看见自己的家人来了。

高力士带着圣旨,来到李白的家,家人说他家主人没在家,正在河边的船上和朋友喝酒呢。高力士在李白家人的带领下,赶紧来到河边,找到了李白他们喝酒的那条船。家人用手一指:大人,那就是我家老爷。高力士来到李白跟前的时候,他正和几个朋友喝得起劲,已经有十分酒意了。

家人一见到李白,就上前赶紧喊一声:老爷,皇上圣旨到了。高力士一见李白就赶紧宣读圣旨,李白和几个诗友正玩到兴头儿上,他根本就没在意高力士的到来,还想接着诵诗。高力士打开圣旨叫道:翰林李白接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李白即刻进宫侍驾,钦此。众人跪倒了一片,可是李白却还在原来的座位上余兴未尽。高力士见他不象话,就喝了一声:李翰林,还不跪下接旨?李白拿起了一杯酒,晃晃悠悠的站起来,口齿有些不清楚了:我没醉,我没醉,我就喝了一点点……高力士见他这样子就又喊了一声:皇上宣翰林李白即刻进宫。李白这回似乎才听清楚了,就含糊不清的说:皇上,宣我,我正和几个朋友喝酒呢,你回去告诉他,有什么事明天再说。高力士喊了一声:大胆。旁边的酒友王维、赵弊等人,见这阵势知道天威难犯,赶紧劝李白醒一醒,同时跪下替李白接旨。可是,李白身体已经歪在桌子上,可能是因为扫了兴致,一时的酒劲儿上涌,支撑不住了。但他的嘴里还在一句一句的嘟哝着什么,显然人已经神智不清了。这时候,一直跪在一旁打哆嗦的家人赶紧上前,把他扶起来。嘴里一个劲的叫着:这可怎么好……老爷,老爷,皇上宣您进宫,老爷,醒醒吧?这可怎么好呀……

这时候高力士才真的为难了,人都喝成这样了,怎么叫他进宫呢?可自己是带着圣旨来的,不把他带进宫里去,怎么向皇上和娘娘交差呢?可要是把这醉鬼带进宫去,那非掉脑袋不可。这可怎么办呢?他看了一眼李白的家人,眼珠转了转说:小子,去把你家的李大人扶到马车上去,拉着你家老爷跟我进宫。家人是个明白人:大人,我家老爷醉成这样了,怎么进宫呀?您看是不是回去和皇上解释一下,等明天我们家老爷酒醒了再去宫里谢罪。高力士眼睛一瞪:胡说,等他明天酒醒了,我的脑袋就搬家了。谁让他赶上了呢,赶快把他扶到车上,狗奴才,再多嘴,看我不要你小命。家人吓得赶紧把李白背到马车上,跟着高力士进宫去了。

这一路上,高力士心里就琢磨,今天是宫里大喜的日子,平时不喝酒,这李白还半疯似的呢。如今他醉成这样,我要是把这醉鬼弄进宫去,这娘娘生日庆典,非让这醉鬼给搅和了不可。可我要是不带他进宫,我怎么向皇上和娘娘交差呢?正在发愁的时候,突然看见一辆马车超过了他们的车,朝宫里跑去。他的眼睛一亮,心里话,有救了。那是瓦喇特使的马车。他这才想起来,今天是皇上召见瓦喇特使的日子,这下好了,有了这个洋鬼子,皇上就不用见这醉鬼了。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