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历史小说《唐招提寺》
横 舟
目录
序 (张志中)
引子
第一章 宫闱深处
第二章 登陆东赢
第三章 中华魂,大和魂
第四章 风雨骤起
第五章 平城京之夜
第六章 帝国的衰落
第七章 水根的婚事
第八章 唐招提寺
第九章 贵妃疑云
第十章 魂归大唐
后记
序
跨越大海的此岸与彼岸
——横舟《唐招提寺》序言
张志忠
鉴真东渡的故事在中国大陆的大面积流传,应该是在1980年代初期,中日友好之风盛行的时候,鉴真大师像从日本到扬州大明寺的返乡之旅。
遥想当年,鉴真以一僧之力,从壮年至晚年,五次跨海而未果,在海洋上经受生死考验和生命耐力的测试,迭遭磨难,陪伴他的日本僧人荣睿就是在东渡未成的海船上去世的。但鉴真体现出至高至大的精神境界,直至双目失明,仍然壮心未已,永不言弃,最终得以在第六次东渡时得遂心愿,顺利到达日本的奈良,即当时的日本国都平城京。无论是从个体生命的坚韧不拔愈挫愈勇,是从释家高僧弘扬佛法普济众生的忘我精神,还是从彼时中日文化的密切交流文明共享,他都是永远值得后来人的尊敬与师法的,也给作家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横舟先生的《唐招提寺》应运而生,给我们带来深邃的历史画卷和缤纷的审美感受。
在我的有限视野中,日本作家井上靖写过《天平之甍》,以鉴真东渡为题材,但他的用力之处,却是奉派来大唐学习佛法的日本僧人荣睿、普照等人在大唐国度中的遭逢悲辛,恳请鉴真东渡日本传授律法,是故事的主要脉络,井上靖更为关注的是这几个日本留学僧的人生选择。在鉴真的故乡,关于这位圣僧的文艺作品也时有所闻,比如近年江苏演艺集团就把《鉴真东渡》搬上歌剧舞台,并且在日本和台湾都进行了成功的演出。该剧的着力点在于六次东渡的艰辛历程,以鉴真抵达奈良而收煞。横舟的《唐招提寺》顾名思义,聚焦点是在鉴真东渡抵达奈良之后的所作所为,这恐怕是鉴真故事中最为重要也最难处理的一段时光。
鉴真东渡,百折不回,此情可感天地,更可以感动世人。但是,这样的题材在艺术处理上是较为容易的。抵达奈良之后,鉴真在日本的后续故事,却鲜少有人做过描画。对于日本方面的原因不好揣测,对于中国的文化人来说,它是非常有难度的。一来是相关史料的熟悉掌握不易,对日本历史的陌生感造成很大的隔膜,二来是即便充分地掌握史料的前提下,处理这个题材也是难以拿捏分寸的——中日关系剪不断理还乱,历史的纠葛与近代的恩怨,让作家轻易不去触碰鉴真东渡后与日本皇室的关系,也难以对奈良时期日本政坛的描绘;在如何塑造和评价具体的政坛人物上,借用柏拉图的一句话来说,总是让人觉得“和真相隔了三层”。除了时间、空间与民族历史的阻隔,还有将历史风云艺术化的难题。说起来很惭愧,日本作家以中国历史题材进行创作的不为少见,《天平之甍》的作者井上靖就有《敦煌》《孔子》,华裔日籍作家陈舜臣也写过《太平天国》《鸦片战争》,司马辽太郎的《项羽与刘邦》(原题为《汉风楚雨》)当年更是首屈一指的日本畅销书。但中国作家却很少有人能够沉潜于日本的史籍去发掘创作素材,遑论要书写日本诡谲多变的政坛风云呢?
胡适在谈论白话新诗的发生时这样说,“自古成功在尝试”。横舟先生就做了勇敢的尝试。他多年间数次走访日本,不是走马看花式的旅游,而是深入到日本文化的内部,在中日两国的外交界文化界人士的帮助下,熟悉史料,索隐钩沉,将鉴真在奈良的作为,鉴真与奈良时期日本政坛的关系,进行深刻的梳理,下了大力气,用了笨功夫。在作品完成后,又征求了日本历史学家的意见,得到对方的认可,这样的创作方式,远远超出“三分写实七分演义”的历史题材创作的惯例,表现出的是一种尊重历史、尊重不同民族各自的史实判断的严谨态度。鉴真后期生涯的历史叙述主要是由日本历史文献所记载,《唐招提寺》所写当然也应该以此为准了。
从历史记载到文学创作,更为需要的是一种华丽转身,将史籍文字转化为鲜活的人物塑造和叙事激情。《唐招提寺》就是作家激情奔涌、酣畅淋漓的用心之作。以唐玄宗天宝年间和日本孝谦女天皇时代为横断面,以鉴真的人生轨迹为纵线,作品展现出中日两个东亚国家在同一个历史的切点上,在国运兴衰、人心聚散和宫廷争斗诸方面的纷繁景观。
唐李王朝以老子李耳为同姓族人,尊崇道教,还有武则天时代借助佛教力量巩固女皇权势的前鉴,唐玄宗对鉴真东渡不予支持,使得鉴真在大海阻隔波涛险恶的困难之外,又增加了人为的阻力困扰。唐玄宗执政后期的荒于朝政骄奢淫靡,使得大唐王朝由盛转衰势所当然。安禄山的叛乱,哥舒翰的兵败,更是致命一击,将唐玄宗赶下皇位的与其说是其子唐肃宗,不如说是陈玄礼和御林军所代表的民心向背。王维、李白、韦应物和日籍客卿阿倍仲麻吕等一干文人的身影,给这动荡的世事增添了几多情感与诗兴。尤其是阿倍仲麻吕,在取自日本奇幻小说作家梦枕貘《沙门空海》改编而成的电影《妖猫传》中,他就有精彩的表现,在横舟笔下,他为挽救杨贵妃的生命,更是付出了失去爱妻的代价。
转到彼岸,日本政治史的奈良时期,正是日本文明的重要转型期,政坛风云同样是跌宕起伏波诡云谲。《唐招提寺》向我们揭示了鉴真东渡前后的朝政之争。孝谦女天皇与皇太子即后来的淳仁天皇之间,有着激烈的权力之争,权臣藤原仲麻吕运筹帷幄呼风唤雨,也是极其有魄力有手腕的老牌政治家,另一位重臣吉备真备在大唐留学多年,将留学所得用以建造日本文化,居功至伟,当然还有受到孝谦女天皇扶植的佛教势力,以及各自为政渐渐坐大的部族长老群,使得日本的政局更为复杂化。在各种势力之间,他们对于鉴真该如何面对,鉴真又是如何游刃于各派政治力量之间,进行大唐文明传播和佛教使命的笃行,在与起伏不定的激烈政争保持适当的距离,同时又能够应时而作顺势而为,为自己的双重身份——大唐文明的代表,佛门的有道高僧,为自己的双重使命——为日本社会带来先进文化,为佛教振兴做出积极推进,同时在僧俗两界和朝野之间获得重要的信任和委托,将东渡前单纯而浓烈的理想化作具有充分现实性和可操作性的扎实有效的践行,乃至如何接待和安顿大难不死远行日本的杨贵妃呢?
写小说是需要智慧的,写历史小说更加需要智慧,才能够钩织出多重历史--政治矛盾与冲突中的复杂人性。政治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代表了人类的最高智慧,表现历史风云和政治家情怀的作品,也需要能够进入政治家内心世界及其政治手腕的敏锐穿透力。横舟先生对于鉴真,不仅是充满了崇敬之情,以此构成他创作《唐招提寺》的强大动力,他也有足够的理解力和操控力,为奈良时期的鉴真塑造出处变不惊进退有度的行为方式,以及内心的充实与强大定力,形成作品中对诸多难题的从容不迫和逐一化解,让鉴真大师的形象得到了新的补充、丰富和强化,对我们所知甚少的日本社会转型时期大唐文明所起的重要作用,法治精神如何从鉴真所弘扬的佛家律宗律法逐渐向政治体制和社会生活方面扩展,进而促进日本向古代意义上的法治社会转型,有了新的发现。
围绕着鉴真东渡,横舟先生展现了大唐和日本两国风雷激荡的时代画卷,勾勒出同处东亚一隅的两个民族国家的紧密关系:不仅是说,鉴真东渡给日本民众带来福祉,这种帮助和支持,也是双向的,当杨贵妃遭难时,阿倍仲麻吕出手相救并且帮助她逃亡日本,这样的情节也非常感人。作品对众多政坛人物的刻画,有的反复渲染,有的寥寥几笔,却都近情近理,非常真切。对于一些小人物,作家也充满了关爱,给他们以相当的篇幅和笔墨,像水根和花溪小筑,河野和紫鸢等几对青年男女的爱情纠葛,都写得活泼多姿,富有生气。也许,在摆脱了历史史料的框范之后,这种以虚构人物为线索的情感叙述,更能够放开手脚,展现才情。
横舟先生从事文学创作多年。他从写诗开始而后进入小说和剧作,这让他的叙事语言简练而传神,在长篇悬疑探案小说和惊险小说创作中多有历练,他还写过《圣狱》《乱世红颜---陈圆圆》等长篇历史小说,经过《唐招提寺》的创作,他在驾驭宏阔的历史风云和奇特的个人命运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也为如何处理跨国界的历史题材创作,提供了新的感受新的经验。让我们祝福他。
(张志忠,著名文学评论家,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评委,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著有《莫言论》《1993:世纪末的喧哗》《在场的魅力——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论集》等论著多部)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马连洼北路百草园11号楼4门401,100193